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6月28日,第三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在京开幕。在今天(6月29日)上午举办的“基层广电融媒与智慧城市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上,多位专家、业内人士围绕基层广电如何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分享经验。
(资料图片)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曲梅林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基层广电融媒主动融入智慧文化建设,例如,海淀融媒依托海淀城市大脑,利用“掌上海淀”APP建设数字孪生社区,搭建城市数字文化应用服务平台;经开区融媒通过“尚亦城”APP个人版建成了集合多项功能的社交服务系统;丰台融媒拥有近千名融媒内容创作生力军,覆盖350余个社区。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既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文化魅力,智慧城市文化建设起点较高,基层广电融媒发展前景广阔。基层广电融媒融入智慧城市文化建设建功立业,智慧城市文化建设赋能基层广电融媒提质增效,不仅是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各地也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曲梅林说。
海淀区作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积极进行了“两中心一平台”建设的实践。“我们依托海淀云搭建起统一的内容分发平台,结合海淀城市大脑建设数字孪生社区和‘文化服务圈’,将传播触角延伸到社区百姓家门口。”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汤一原说。
他介绍,海淀区策划推出了《匠心守艺人》《情暖西洋》《韵动芳华》《志愿星光汇》《新知大讲堂》《海淀少年行》等惠民活动品牌,形成了基层文化服务的便捷、高效触达。
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融媒体中心主任佟志伟介绍了去年开始制作播出的大型文保科普类融媒体专题栏目《镇“淀”之宝》。该栏目以海淀的博物馆群为蓝本,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时代性的视听语言,呈现了海淀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
“目前,该栏目已经播出了两季,其中包含以古都文化、京味文化为代表的圆明园、北京艺术博物馆,也有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香山革命纪念馆,还有以创新文化为代表的北京光科技馆这些博物馆群,截至目前已获得了过亿次的全网传播,也登上了多家商业网站的热搜榜单。”佟志伟说。
“新时代的图书馆不只有传统纸质书籍、电子书籍、展览展示等阅读媒介,还有文创。”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伟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介绍了用文创讲好中国故事赋能美好生活的实践。他认为,文创以其知识性、时尚性、艺术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得到年轻用户尤其是Z世代的认可。典籍文化可以向旅游、非遗、影视、饮食、健康、娱乐、演艺、地产、商业等领域拓展。
“把世界博物馆带到身边”是每一个热爱博物馆的人的梦想。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就作出了这样的尝试,其创建的“遇见博物馆”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长期占据各大文化消费榜单榜首。
“过去几年时间里,我们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海南等地推出了‘遇见敦煌’光影展,通过声、光、电营造了一个极具沉浸式体验的优美艺术体验空间,在全国已有100万人次以上的观展量。今年,我们也会把这个展览推到法国巴黎和马来西亚新山,让我们的敦煌艺术被更多世人知道。”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杰表示。
在智慧城市文化建设中,基层广电媒体如何找到切入口,营造市民喜爱的体验场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勇认为,媒介融合首先要展示这座城市的形象空间,尤其是一些视觉感知上的标志物。其次,要有功能性,能够提供消费、体验和感知。再次,要有深厚的故事性,要去搜寻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通过媒介发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之后还要通过多种赋能手段,如创意设计、演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实现对该地区的资源活化利用。”
向勇表示,目的是要实现对“地方感的重塑”。“比如,我们要重新认知海淀,海淀不只有历史的厚度、人文的深度,还有现代科技的广度。它到底跟每个人的心灵和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想象产生怎样的连接?这种连接能力就叫‘地方感’,是人和这个地方独特的情感连接。通过地方依恋,最终实现产业融合,打造这个城市特色的创意经济,可以是购物、休闲、民宿、美食、文创等。”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